|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86658) | 标题:开拓者焦菊隐与郭沫若合作的《蔡文姬》标志着中国的导演学派形成 | 说明:
在中国百年话剧的历史长河之中,有一个人名虽然不如老舍、曹禺那样为大家熟知,但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实践却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人说,他为中华民族创立了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演剧学派,也有人说,他是中国剧坛的一个里程碑,创造了“远东戏剧奇迹”。这个人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焦菊隐。
曹禺曾经说过:“北京人艺没有我可以,但没有焦菊隐,就没有北京人艺的艺术成就。”学者童道明更是赋予焦菊隐之于中国戏剧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
“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86717) | 标题:1962《武则天》武则天—朱琳 | 说明:
朱琳雄霸山河的帝王之气
---“金轮运不穷”。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86760) | 标题:1988电视剧《末代皇帝》朱琳——慈禧太后 | 说明:
中国荧屏上的第一个慈禧
八十年代,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已经六十多岁的朱琳扮演了老年慈禧。这是朱琳第一次在电视剧中扮演慈禧,也是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第一个慈禧形象。提起这“第一个慈禧”,朱琳还笑着讲出了一段小“插曲”。在抗日演出队时,一次在火车上,一个算命先生为朱琳看相说:你的面相是大富大贵,将来谁也比不上,是能当皇后的命。她不迷信,也没有当什么皇后,但是四十多年后,她却在中国电视的荧屏上第一个扮演了慈禧太后。也算过了一把“皇后”的“瘾”吧。朱琳回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
朱琳在剧中塑造的晚年慈禧形象,戏份不多,只有八分钟,却很成功,她获得了当年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专家评论说:“朱琳凭借深厚的功力,在一瞬间的镜头中表现了很丰富的内容。”“……用了八分钟,创造出了精彩的形象。”朱琳为慈禧设计的临死前一声叹息的表演,更是令观众难忘。
还是在电视剧《末代皇帝》热播的时候,我在北京团结湖一处清静的居民楼里见到了慈禧的扮演者朱琳。当时有人说,她是慈禧戏中演得最好的一个,这也许是有些推崇,但她的表演确实是炉火纯青的。
这一年的朱琳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登上舞台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当她取出抗日演出九队的纪念文集时,脸上又泛起当年的笑容。从《丽人行》中的若英,到《符湖》中的如姬,特别是在轰动剧坛的《蔡文姬》、《武则天》里,她简直成了高雅、聪慧、大度的中国女性的象征。
可是,眼前的这位久负盛誉的艺术家确实出奇的平易近人。我和她谈到郭沫若的《红波曲》(此书详细的记叙了抗敌演出队的活动始末)的时候,她更加神采奕奕,眼神里充满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是她现在很忙,正在修改即将出版的表演艺术集里的文章,而转天还要再次奔赴内蒙——去和爱人、著名导演刁光覃汇合为当地剧团导戏。真是一寸光阴十寸金,让人不忍打扰。
可采访还是进行了,一上来当然是谈慈禧。朱琳说通过资料和历史学家的介绍,使她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接着就谈到了光绪在瀛台跪拜慈禧的那场戏。当时气温是摄氏零下4度,前后一拍就是六个小时。剧情是正要饮茶的慈禧听了光绪不要再立幼帝的请求之后勃然大怒,用茶水喷了光绪一脸。然而稍一定神,她又用手巾轻轻地为他擦拭。从电视上看这一前一后,浑然一体。朱琳说着茶水应是一激动呛出来的,并非提前设计,然而符合其当时的特定心理。至于用手巾擦时的动作,则是慈禧性格的另一面。朱琳说,没想到这一擦不仅导演很满意,而且编剧王树元也打来电话,向她祝贺。
此后人们在她的《推销员之死》、《洋麻将》等戏的表演中,展示了“老年人的魅力”。想到这我就对她举起了相机,让读者也领略一下这位老艺术家的魅力吧。
我的记者生涯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86966) | 标题:《人民画报》1959年9月期封面:《蔡文姬》剧照 | 说明:
中国话剧一代“青衣”朱琳
撰文 本刊记者 李舒亚
《人民画报》1959年9月期封面:《蔡文姬》剧照。
“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沙。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每当念起历史剧《蔡文姬》中这个经典段落,总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诗意与历史韵味。
1959年9月号《人民画报》的封面,即是话剧演员朱琳所扮演的蔡文姬。那时,她高贵雅致的身段,韵味悠长的吐字归音,尤其是宛转动听、曲律优美的昆曲轻唱《胡笳十八拍》,曾打动了不计其数的观众,真正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人甚至用“看完立刻死了埋掉都值得”来形容。
本期重访的主人翁正是她——中国话剧一代“青衣”朱琳。从她的故事,可以看到中国话剧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与中国近代史休戚相关的流变,以及一代“话剧皇后”的成长历程。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87231) | 标题:戴涯(中)、于是之(左)、朱琳(右)在《虎符》剧中 | 说明: |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87849) | 标题:壮观---蔡文姬 | 说明:
《蔡文姬》讲述才女蔡文姬在曹操的感召和董祀的劝导下,跳出别夫抛儿的凄楚哀思等个人情感,从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开场就是蔡文姬在匈奴与儿子伊屠知牙师话别的戏。在1978年版中,童年的伊屠知牙师一出场就是夸张的动作,高昂的声调,激烈的感情,俨然样板戏中的一个小杨子荣。而正在公演的版本中,伊屠知牙师依然有着古代北方民族的豪气,但显然多了些孩子的稚气和生活的气息。
一木知林,舞台化与生活化的矛盾一直贯穿着全剧,也是两个版本的显著区别。戏剧是以假定性为特征的艺术,从西方舶来的话剧传统上注重利用这种“约定俗成”在舞台上创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则以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不受现实生活逻辑的严格束缚。老版《蔡文姬》无疑将这两种风格杂糅在一起,而新版就更像一般意义上的话剧。
事实上,作为诗人和剧作家,郭沫若写剧本就像写抒情诗,语言紧凑而充满韵律,演员不同的处理方法自然造就不同的表演风格。吟唱式的对话、革命式的动作、张得很满的表情、亮相、碎步、水袖、兰花指,以及大幅度的舞台调度、写实的布景、满铺的音乐,老版中这些审美特征在今天看来是如此鲜明而独特,而新版的演员正在做着不易的新尝试。排练时80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苏民就依然强调台词的音乐性,要求台词应该有更加强烈的声调和节奏变化;徐帆却希望生活化,认为现在的观众无法接受原来过于形式化的表演。
导演和演员的激烈争论造就了现在的《蔡文姬》:努力寻找舞台与生活的平衡,人物对话变得清新淡雅而不失稳重,人物形象也更加亲切。徐帆演的蔡文姬少了些悲凄,多了些阳光;濮存昕演的董祀台词急而不赶,更透出文质彬彬;顾威演的曹操脱去了模式化的脸谱;张志忠演的匈奴左贤王满身野气而非野蛮……布景虽然基本承袭原版,但变得简洁而鲜明;音乐变化最大,不再是戏曲和小调铺得很满,而是多在情感激荡处凝练地烘托氛围,包括古琴、小提琴在内的器乐配合显得更加现代。
《蔡文姬》不单是郭沫若的代表作,更是北京人艺的代表作,1978年它曾经创造了观众挤塌剧院广场前南墙的壮观场面。如今,即使导演焦菊隐在世,朱琳、蓝天野重新登台,恐怕也辉煌难返。时代变了,变化的不仅仅是人们对戏剧的热情,还有审美情趣。用徐帆的话说,“原来的观众就喜欢看这个”。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93551) | 标题:本期封面 相关服务优惠订阅 | 说明:本期封面 相关服务优惠订阅
广告投放
数字杂志
投稿
本期目录 《人民画报(中文版)》2007年第6期摘录
如发现有乱码,请点击下面链接浏览原文
正文摘录:
962年在北京人艺的春节晚会上朱琳f右二1和周总Il(左)王震c右一)等起演唱《南泥湾》演女主角。朱琳说:“我的命运是很顺利的。我出社会就遇到了共产党,投身于我最喜爱的戏剧,主要是话剧。这确定了我正确的政治方向,还有我终身的事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