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2635) | 标题:琼花图之二 | 说明:据传说,汉代时,有一位道号为蕃嫠的道姑来扬,以白玉埋地,顷刻之间地上长出一棵奇树。树上的花儿洁白如玉。道姑走后,人们建起道观,又因为种玉得花,顾名为琼花。隋朝时,炀帝下扬州看琼花,其妹恨其无道,化作琼花棒,怒打昏君。隋炀帝一气之下,命人砍倒琼花树。暴君死后,琼花又抽枝发芽,重新开放。南宋时,金兵到扬州,此花未开,后又移植他处,均未开花,人们视其为有情之花。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2737) | 标题:隋 五铢钱 之一 | 说明:隋五铢钱
#《隋书·食货志》:"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及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新唐书·食货志》称"隋末行五铢白钱。"因币材配剂铅量增加,钱色发白,故称"白钱"。隋五铢边郭较阔,"五"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标准隋五铢钱一般径 2.5厘米,重3.4克;小型隋五铢钱径2.3厘米,重2.25克。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2738) | 标题:隋 五铢钱 之二 | 说明: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五铢钱制发展到隋代已近尾声。隋文帝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铸行标准五铢钱,同时禁止私铸和使用旧钱,但隋末铸钱质量依然下降。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钱制的庞杂局面得到了整治,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2582) | 标题:隋炀帝楼船 | 说明:隋炀帝三游江都的龙船想像图。据说船高45尺、长达200尺,足见其奢糜。
© Copyright China10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2579) | 标题:烟雨迷离的扬州 | 说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全市总面积16638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扬州地区,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千湖,连接长江。扬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冬长夏短,冬夏温差较大。扬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荟萃,风物佳丽。瘦西湖的春波、五亭桥的月色、大明寺的钟声、史公神祠的梅影、普哈丁的足迹、马可·波罗的游踪,让你感受到扬州是诗、是画,让人看不够、听不够、玩不够、写不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希望李白这首诗能唤起你对扬州的神往,早日到这个风景秀丽,历史文化深厚的古城一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