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18626) | 标题:荆州张居正墓(碑) | 说明:
区占地10余亩。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马、石龟、石狮等大多在“文革”期间损毁。“文革”后,墓葬已被修茸一新。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1733) | 标题:明·张居正 张文忠公全集 | 说明:明万历刻本后印本
白纸 线装十六册
29×17.5㎝
RMB:8,000-10,000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1440) | 标题: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 说明:潘季驯绘
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绢本设色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浙江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先后四次担任河漕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达27年之久。在明代276年间,黄河决口改道达465次之多,明中期以后,河患更为频繁,大运河受阻不通。隆庆、万历初年,黄河决口增加,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荐潘季驯任河槽总督,治理水患。他在长期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河济运",是他治水经验的总结。他著有《河防一览〉,并为该书绘制了这幅《河防一览图卷》。图中对黄河、淮河、运河的险要地段用文字记录其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防范方法等,为后代治理河患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1457) | 标题:黄河运剖图局部(明朝时期) | 说明:绢本设色
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
黄河是东西横贯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南北大运河则是从浙江杭州,横穿长江、黄河直达北京的人工运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于至元年间开凿山东境内的惠通河及北京的通惠河,但不久就淤积不能通航。明迁都北京后,仍需从南方运输大量粮食到北京,因而动员山东、徐州、应天、镇江等地30万民力疏通惠通河,使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每年漕运粮食达三、四百万石。大运河成了明朝的生命线。黄河夹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大量淤积,使开封以东河段经常决口泛滥或改道入海,大运河受阻。所以,明清两代都将黄河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这幅《黄河运河图》就是将黄河与运河并列在一起绘制的。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18624) | 标题: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 说明: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明朝第十三代皇帝。穆宗第三子。穆宗在位时立为太子,穆宗死后继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皇帝。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主要由张居正辅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明王朝有所振兴。1582年朱翊钧亲政后,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他不常视朝,却大兴土木,营建宫苑,各地不断起义。神宗后期不问边计,对塞外女真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惨败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三次下诏增派辽饷,加重了对内地的剥削,明朝从此走向灭亡。1620年八月病死,在位四十八年,终年五十八岁,葬于定陵。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31446) | 标题:象牙算盘(明代) | 说明:运算工具
长27.1厘米、宽15.2厘米
算盘在当时是商业和统计必不可少的用品。长方木框中间加一道横梁,横梁上方每档有两珠,每一粒代表数为“5”,下方每档有五珠,每粒珠子代表数为“l”,由右向左每档是十进位。运算时用计算口诀进行四则运算,方便快捷,至今使用不衰。有关算盘的兴起时间尚未定论,有人说元代已经开始使用算盘,但至今尚未发现实物以验证。明万历年间程大位的《算法统综》已画出算盘形象,和现行算盘完全一致,并记载了运算口诀,可见当时在商业和统计中已经广泛运用算盘。这件象牙算盘制作精良,珠子灵活,至今仍然操作方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