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4038) | 标题:解放了,换上了新制服 | 说明: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1950年春季,国家工作人员脱掉了土布制作的老服装,换发了统一制式的新制服,穿上了时髦的列宁服,时年22岁。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4077) | 标题:开始新生活 | 说明:经中共顺义县委组织部批准,1950年6月7日谢秀珍、高文田在县政府大院举行结婚典礼。主婚人为人民银行顺义支行行长苏海山(前排左起第7位),介绍人为县城关区妇女主任李月华(前排左起第4人)和县税务局科长刘洪升(前排左起第3人,),来宾全部是县委、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昔日战友。解放初期国家实行的是供给制,结婚典礼和其他费用均为公家支付,由通县中心支行(下辖京东13个县)行长罗景批拨小米500斤。先慈时年22岁。 |
|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4513) | 标题:大约在1956年左右 | 说明:此张照片年代不祥,按服装推断应该是在1956年左右。前排左一为先慈。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3852) | 标题:干部学校学文化 | 说明:解放后,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为此,政府对干部进行了文化方面的培养。此照片为1955年6月13日通县文化干部学校第十四班的全体学员合影留念(前排右起第3人为先慈)。经过文化学习,这些人都是各行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导,现在基本都是离休干部。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4124) | 标题:金银工作会议 | 说明:自古以来,我国的历朝历代对金、银都实行严格的中央管理,用其当做货币进行商品流通或利用其自身价值进行国家储备,民国后期,为抑制日益恶花的通货膨胀形势,挽救濒于崩溃的国家经济,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强行兑换民间存留的金银,由于国民政府的反动和腐败性质所决定,对人民的横征暴敛,极大的激怒了人民群众,此举不但没有对经济起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反而导致了其反动政权的灭亡速度。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对金、银等贵金属也实行了统一的计划管理,从解放初期到八十年代初的30余年里,国家实行金银由国家统一管理和兑换,实行的也是固定的兑换率,一块银圆规定兑换一元人民币既银圆与人民币等值。工业生产、特别是化学工业、科研单位需要的金银,严格按国家的安排生产任务,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和人民民银行实行计划调拨。改革开放以后,对金银的管理逐步放松。国家拿出大量的金银来制作首饰投放市场。回笼货币。1981年黄金首饰每克在160-170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3个半月工资(工人月工资不足40元),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国力日益增强,国家实行了开放的金银管理政策。开放了黄金市场,除了对金银的取消了计划管理外,甚至制作金条、银锭投放市场供人民群众收藏。此照片摄于1957年8月15日通县专区人民银行金银工作会议期间。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前排右起第一人为先慈,时年29岁,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3850) | 标题:五十年代末 | 说明:1959年夏,留影于北京茂林玉照相馆。时年31岁。 |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4141) | 标题:欢送王占奎科长(1) | 说明:1958年1月21日人民银行良乡(县)支行和周口店办事处合并前银行出纳股的全体(九人)欢送股长王占奎同志。后排右二为馆主。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44142) | 标题:欢送王占奎科长(2) | 说明:1958年1月21日人民银行良乡支行银行出纳股的同志欢送股长王占奎同志。时年30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