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26) | 标题:北段古城墙 | 说明:北段古城墙是老城唯一残存的古城墙,现为安庆监狱北围墙的一段。据史料,此段老城墙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城墙主体建在高岗之上,全长约45米,墙高5.2米。断面呈梯形,下宽1.6米,上宽0.6米,城砖为二顺一丁匾砌。1993年初,北段古城墙被认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老城墙仍气势雄伟,傲然不群。墙体上的爬壁虎,既茂又密,满眼绿色。老城墙下,为两米宽的土路,路北则是陡峭的坡谷。缓步而过,依然有老城古风拂面。
安庆城垣最早修筑,为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当时知府黄干“以金人破光州”为由,奏请朝廷,建城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事态紧急,未待批复就匆匆开工,黄干将工程分为12料(段),“先自筑一料,计其工费若干,然后委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之。”先后奋战近八个月,于当年冬完工。后景定元年(1260)三月,沿江制置使马光祖,又率员复筑安庆城池,形成“城周九里十三步,北负大龙,东阻湖,西限河,南瞰大江”的规模。
北段古城墙建在城西北高岗之上,古城墙内,是史载“在北门内,三塘相接,为官圉浴马之所”的饮马塘。清末时,安徽布政使司在此处设立罪犯习艺所,后改为安徽省模范监狱。其中北围墙借老城墙以替代,不想这一“借”,为老城安庆保留下一处珍贵古迹。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29) | 标题:《湘军平定粤战图》之湘军克复安庆省城图 | 说明:清光绪年间绘制。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25) | 标题:老安庆东门外 | 说明:过去出枞阳门,就是安庆的东门外了。东门外最主要的街道,就是现在的现在的沿江东路,当时这条街叫朱家坡。其实朱家坡也只是其中一段,还包括永济桥(三孔桥)、镇皖楼另两条街,中间还夹杂有东岳街、东街口、月城街等几条短街。朱家坡是老城“十三坡”之一,名气很大。永济桥与镇皖楼当年都是东城外的标志性建筑,后逐渐衰败,现在当然找不到任何影子了。民国时期《安徽省志》载,“东门外街亦比较的为繁盛,然视西门外则远逊矣。”即便如此,与北门外(现工农街)“住户稀少,有类乡村”相比,仍不失为繁华街市。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明信片,是安庆沦陷期间,由日军侵略者制作的。画面是摄影后上的色彩。当时照相业,这是一种流行的时尚。1938年6月2日,安徽老省会安庆沦陷。之后不久,日军以安庆风景为图案,制作了一套明信片(有可能与其它城市联合制作),其中以东门外风景为主图的“安庆振风塔”上,除东门外的老街道外,远处隐隐约约有镇皖楼的影子。摄影者是西南方向朝东北拍的,因前面民居遮挡,上面的镇皖楼,只有看到顶部的轮廓。从明信片上看, 出于军事需要,沿江的建筑全部被拆除了。事隔近70年,这张明信片已经成为研究老安庆的珍贵资料。
岁月匆匆,现在我们还能找到当年朱家坡的影子吗?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27) | 标题:老城五门之首:镇海门 | 说明:图为1938年6月2日傍晚,安庆沦陷,日军由镇海门进入安庆城。
据马光祖《建康志》,老城南门因位于盛唐山阳,故名盛唐门。盛唐门后改名镇海门,有两层意思:一是传说秦始皇曾在海口洲浮江渡海渚;二是呼应小孤山元代余瀚“海门第一关”石刻。以门镇海,气势雄壮,过去镇海门上就嵌有“海门天柱”四字匾额。
镇海门上的城楼,高大雄伟,俗称镇海楼,当年以“镇海门门镇海镇海门头镇海楼楼形镇海”,与迎江寺“迎江寺寺迎江迎江寺腹迎江塔塔影迎江”形成绝对,在老城流传多年。日暮时分登上镇海楼西望,落日余晖映照江面,波光闪闪,金鳞片片,另有一番景色,“海门夕照”因此也成为老城十二景之一。
1907年,徐锡麟密谋安徽巡警学堂起义,恩铭得知后,一方面提前毕业典礼,另一方面安排重兵加强防守。事发当天,只开镇海门、康济门及八卦门两个时辰供居民取水,周边还另有兵力布署。正因为如此,徐锡麟无法出城与新军联系,从而束手被缚,从容就义。
同为南门的,安庆还有另一处康济门。在民间,多以“大”、“小”将两者区别,前者为大南门,后者为小南门。
镇海门具体位置,在大南门街南街口,现清真寺街(曾名忠义街)往下一点,出镇海门向江岸,有一斜坡路,叫凤凰坡,也是老城“十三坡”之一。进城后的老街,官名大南门内正街,民间约定俗成,简化为南正街,现在又改为大南门街。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28) | 标题:太平天国遗存:安庆小南门炮台 | 说明:小南门指的是康济门,位于安庆高井头(现建设路),出城门往南至江岸,西侧有一兀立高坎,其壁之陡,其势之壮,远非它处可比。这就是太平军筑垒的小南门炮台。1853年夏,石达开率部驻守安庆,将其它四处老城门封筑,仅留小南门供兵士出入。又在小南门江岸垒筑炮台,防止清军的来侵。小南门江岸地势陡峭,江面开阔,由此炮火封锁江面,万夫莫开。在太平军沿江垒筑的炮台中,小南门炮台最具威力。炮是太平军安庆保卫战中的重量级武器,据史料,陈玉成安庆城失守前的一次救援,仅湘军方面,就用去17万斤火药和50万斤铅子。曾国藩机要幕客赵烈文日记中,也有“过小南门炮台下,见一铁跪像。土人云,长毛自潜山岳侯庙中取来,欲熔为炮丸,屡冶不化,遂弃于此”的记载。
光绪二十八年,当地仕绅共同筹款,在小南门炮台处设义渡局。义渡局置有大小渡船,其中4只大渡船专门渡送过江往来者,2只小渡船在西门外小新桥开河挖断处运送行人。既义渡,自然不收分文,如舵工水手暗中索要,一经查实,必将重办。而义渡局日常开销,则取自仕绅捐赠的不动产收益。民国后,姜笠夫接任义渡局长,在局内(小南门炮台址)建有义渡局亭。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30) | 标题:国内目前唯一现存的太平军望楼 | 说明:安庆是太平天国主战场。清咸丰三年(1853)正月十七,太平军以百万之势,“舳舻相接,旌旗蔽江”,如入无人之境,迅速进占安庆城。自此始,至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曾国荃率湘军攻下城池,长达八年,安庆一直为太平军所占。而安庆保卫战的失利,也导致太平天国的最终灭亡。
望楼是是太平军在安庆设立的军事瞭望设施,位于大南门街清真寺对面。目前保留的望楼,只是它的台座。望楼依坡而筑,面临长江,视野十分开阔。望楼台座为砖石结构,高2.35米,南北宽5.3米,东西长12.6米(原为20.4米,抗战期间,东端台座被日军拆除)。据文博部门走访的资料,望楼上方的瞭望台,四壁围以麻石,开有许多瞭望口。瞭望台楼板为船上拆下来的厚板,上面还带有铆钉。安庆克复后,望楼瞭望台部分被住户拆除,改为现在的民居。
咸丰三年九月,冀王石达开二度攻占安庆,并以守为攻,一方面将东南西北四门筑闭,仅留盛唐门(小南门)供兵士出入,另一方面,在城厢内外,广立望楼,随时观察城外清军的动向。在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湘军克复安庆省城图”(《湘军平定粤战图》)上,入镇海门(大南门)后不远,最为显眼的建筑,便是太平军望楼。从图上看,望楼至少为二层碉楼建筑(不含台座),长方形,四周开有瞭望口,其中南墙两个,东墙一个。这与现残存太平军望楼台座基本相符。由于建在高坡,其军事位置,远远超出与其相邻的镇海门城楼。
据安庆太平天国专家胡寄樵先生介绍,类似太平军望楼,目前国内只保存有一处,这就是安庆太平军望楼。因为年久失修,现存的望楼已经破落不堪,但作为太平天国的遗存,它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前期香港凤凰电视台《湘军》摄制组来安庆,还专门带他们过去拍了半天实景。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31) | 标题:国内目前唯一现存的太平军望楼 | 说明:望楼现状让人忧虑。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32) | 标题:国内目前唯一现存的太平军望楼 | 说明:望楼内的楼梯过道,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33) | 标题:安庆谯楼 | 说明:1931年安徽图书馆《学风》杂志上刊登的谯楼照片。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36) | 标题:安庆谯楼 | 说明:这就是在〈瞭望与更鼓〉引得安庆诗人苍耳叹息连连的谯楼。
|
| |
|
|
点击浏览详图 (相册号:79934) | 标题:安庆谯楼 | 说明:谯楼于清同治六年(1867)由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牵头修建的。谯楼作为安徽分省自治标志性建筑,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驻安庆,司署就设在谯楼后院。在这之前,谯楼为安庆府署望楼。当时的谯楼外,立有三楹石坊,屏壁中题“薇垣”,左为“承流”,右为“宣化”。进谯楼,东边的建筑是华阳阁,西为宪书局。谯楼外,左右坐置两尊白石狮雕,一雄一雌,栩栩如生,有身为安徽布政使司司署守卫的霸气。谯楼为双檐楼阁,面阔五间,通进深10米有余,面积200余平方。分上下两层,上层望楼为重檐歇山顶式,雕梁画栋,巍峨壮观;下层基座为砖石城门结构,青砖护墙,雄浑厚实。谯楼始建时期不详,但查史料,至少在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就有谯楼记录。历史上谯楼有四次大规模修建,其中“元至正谯楼”毁于元末,“明洪武谯楼”在左梦庚攻城之战中被焚,“清顺治谯楼” 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同治六年(1867),谯楼修缮竣工后,安徽布政使吴坤修登楼高望,感慨万千,借前知府徐士林长联“供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试问那件事轰轰烈烈,堪配龙山皖水;贴盟誓联,挂回避牌,都是官场假象,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无惭白日青天”意,题“白日青天”为谯楼门额刻石。安庆老城居民俗称谯楼为“白日青天”,缘起于此。此次谯楼修复,隐埋半个多世纪的石刻,又得以重见天日。
|
| |
|
|
|